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东北地区为例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是和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由生产优势的农业。农业发展原则——因地制宜一、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地形、土壤、地形等因素中,气候是最以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大部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年降水量300毫米~1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三大地形单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山地、丘陵——林牧业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黑土——松嫩平原东部、北部和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沼泽土—三江平原褐土——辽河平原肥力高低:黑土﹥黑钙土﹥沼泽土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形成了:农牧兴工农业又为某些工业部门提供了原料工促农牧交通条件:对外联系方便——拉动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便于粮食的外运人口: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利于机械化推广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农业生产区域地形地形区主要生产对象及分布规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玉米(非常普遍)从南到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大豆——从南到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较多、水源充足林业和特产区山地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大、小兴安岭——我国最大的林区;长白山区——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地形崎岖、海拔较高畜牧业区高原和部分山地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和部分林区草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草原广阔、降水较少此外,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发展迅速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0世纪50年代前: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未开垦的荒地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相继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经营规模大,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实现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2、地区专业化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约占忠播种面积的65℅,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四、东北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的问题: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3、发展方向:总目标——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措施——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平原区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重点——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求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西部草原区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重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工程的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产品,在半山区实施“立体开发”发展特产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