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县楠江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一作者简介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二理清思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四层:三文本研习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课本65页)明确:(1)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4节)(2)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8-9节)(3)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问题探讨]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课本65页)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者各有什么特征?传统文化——时代性(应运而生)、民族性(影响)(5-8节)文化传统——惰性(11节)———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课本65页)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四课文总结1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选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可从语言和论证的角度来谈。)①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段。例如在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时说两者“差别之太,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在论述“财富”与“包袱”的关系时,文章写道“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这就使语言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②从论证的角度看,文章在使用修辞手法,援引事例时使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使说理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2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文章用词严谨,体现了其论证的严密性,譬如第4、6段中的“一般说来”“大体说来”的使用,就排除了以特殊情'况来推翻作者观点的可能性,使论证无懈可击。3文章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中指出:“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