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学习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学习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导入: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三、阅读课文。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四、分析课文第一节。1.重点字词(1)实词求木之长者长: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义:将崇极天之峻崇:永保无疆之休休:情不能胜其欲胜:(2)词类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远:形容词用作动词(3)句式虽……(犹)………而况………乎:虽然……尚且……何况是……呢定语后置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4)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5)重点语句翻译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研读探讨(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翻译第一段:五.分析课文第2段:1、重点字词承天景命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董之以严刑董:震之以威怒震: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苟:心: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慎:2.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3、重点语句翻译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译: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译: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译:4、研读探讨(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答:(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答:(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答:翻译第二段: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三段(1)重点字词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忽:将有作作:思谦冲以自牧冲:牧:则思慎始而敬终敬:虑壅蔽壅蔽: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黜:宏此九德宏:简能而任之简:可以尽豫游之乐豫:不言而化化:亏无为之大道亏: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乐盘游乐:忧懈怠忧:(2)重点语句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译: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译: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译: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答: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答: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答: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答: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答: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答: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本段是全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