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致病因素也很多,除传统的公认的危险因素外,感染与炎症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并成为当前国内外临床学界的研究热点(rèdiǎn)。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将推动和丰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页,共三十四页。一、病原微生物感染(gǎnrǎn)与AS相关性研究的证据1.人类颈A硬化斑块中检出幽门螺杆菌(HP)38例AS斑块中,20例(53%)检出Hp-DNA,这20例中有10例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和间隙检出HP。38中19例(50%)存在ICAM-1表达,20例Hp-DNA阳性者中,15例(75%)有ICAM-1表达。18例阴性中,仅4例(22%)存在ICAM-1表达。7例无颈A硬化的尸检标本无1例检出HP和ICAM-1表达。76例冠心病血清中HP的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达81.5%,与对照组(5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chāyì)。国内学者发现Hp-IgG浓度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相关。第二页,共三十四页。HP的细胞(xìbāo)毒素相关蛋白A(CagA)具有很强的毒性,研究发现CagA阳性的HP菌株感染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页,共三十四页。2.肺炎(fèiyán)衣原体(CPN)感染与ASThomas(1998)应用多项现代先进技术自多处(多根)动脉检出肺炎衣原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见表。人群血清CPN抗体(IgG)随年龄增加,老年人达70%,抗体滴度>128者,血管(xuèguǎn)壁明显增厚,多项研究发现,中老年AS病人血清CPN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新西兰学者对进食正常食物的大鼠给鼻内接种CPN后出现主AS病变,对冠心病予以阿奇霉素治疗,其心血管(xuèguǎn)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Melnick等提出CPN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第四页,共三十四页。3.病毒感染与AS(1)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AS病毒通过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播散到全身,主要(zhǔyào)侵及循环系统,感染血液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人类血清中抗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青少年为15%,成人50%,>70岁为70%。AS组织中检出CMV,抗原阳性率29-52%,HCMV-DNA(冠状A病变标本)为63.2%,对照组为14.3%,冠心病CMVIgG抗体90%显著高于对照组。冠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有狭窄和血栓形成组其血清IgG抗体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01)。动物实验发现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存在活动的CMV感染,内膜平滑肌细胞比中间层平滑肌细胞更易感染CMV,鼠A管腔有炎性细胞堆积,与人类AS早期病变相似。第五页,共三十四页。(2)单纯疱疹病毒(HSV)与AS多项研究表明,HSV感染与AS有关。动物实验发现,成年平滑肌细胞HSV-1感染率比幼鼠高,年龄是AS的一个危险因素;病毒的宿主细胞胆固醇代谢异常,脂质易在管壁中沉积;内皮细胞感染HSV后吸引白细胞,引起炎性损伤;同时引起内皮促凝物质(凝血酶等)改变(gǎibiàn),促进AS和血栓形成;对刚损伤部位进行DNA原位杂交发现,HSV感染与冠状A和主A损伤的早期发展有关。45%的冠状A旁路手术中取出的活检标本检出HSV。机械磨损特别是那些暴露在高剪切刀的部位如血管分叉处易遭潜伏的HSV感染,这些部位也正是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的部位。第六页,共三十四页。(3)肠道病毒与AS实验证明,柯萨奇B病毒与免疫协同促进动脉脂质积累,高滴度的CBV特异性抗体与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密切相关。血清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未发现在AS部位有EB病毒存在。第七页,共三十四页。二.血清(xuèqīng)炎性反应物质(炎症标志物)的临床作用和意义炎症在AS的各个时期都有突出的变化,受累的A也多,全身炎症活动增强,血浆中的炎性标志物表达增高。在众多的标志物中,炎性粘附分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yīnzǐ)、C-反应蛋白(CRP)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血管内皮损伤在细胞因子作用下,释放VCAM-1、ICAM-1,医学上已把二者作为心管疾病的预测指标,HP阳性斑块中有高频率ICAM-1表达,反映内皮炎症活动增强,是HP感染引起内皮炎症重要依据。第八页,共三十四页。可溶性VCAM-1增高可预测颈A分支处内膜增厚,是AS进展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IL-6、IL-8和TNF-a等细胞因子可促进血小板原性生长因子等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