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为培育地理实践力,立足鼓浪屿乡土地理,设计鼓浪屿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本文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阐述鼓浪屿地理研学课程的研究。经过实践总结,提出融合文化遗产保护、立足乡土地理案例、丰富研学输出形式和加强研学指导师资等反思,优化鼓浪屿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摘要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课程;鼓浪屿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能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终身发展的地理思维能力或地理观,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是指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1]随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教改文件的公布,地理研学旅行能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有了更加权威的论断,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地理研学旅行作为具有学科属性的活动应该作为一门课程加以实施。在内容上,要作为地理课堂的延伸,扩展学生知识面,又要让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方面;在形式上,既要吸纳传统地理课程设计要素,又吸纳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实践力评价和成果输出等方面;在目标上,地理研学旅行应该根据学情,结合地理教材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规划性。因此,地理研学旅行必须课程化,以加强地理实践力培育与应用,提升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内涵。高中地理生活性强,课程内容有许多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或者地理问题,乡土地理蕴藏许多有价值、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因此开发与地理课标紧密相关的乡土地理案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让学生在感性认知中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鼓浪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多样,可以依托鼓浪屿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聚焦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和应用,研究鼓浪屿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一、鼓浪屿地理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岛上雨量充沛,四季温和,植被茂盛,物种繁多。该岛由花岗岩低丘构成的小岛,岛上峰坡多于平地,巨型球状花岗岩分布广,海岸地貌发育显著。鼓浪屿是著名的历史国际社区,是中国现代化最早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岛上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历经几次重大的社会经济演化。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使得鼓浪屿的自然地理资源与人文地理资源丰富多样,是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优质场所。(一)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地理课堂偏重课堂讲授,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论脱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立足鼓浪屿乡土地理,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有助于打开封闭的地理教学课堂,用真实的地理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思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实践、研究等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地理综合思维。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地理实践力的要求,结合鼓浪屿乡土地理,开发鼓浪屿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具体课程目标如下:观察海水对港仔后沙滩(见图1)海沙的侵蚀作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课程研究——以鼓浪屿为例林亚池1陈文魁2曾呈进3肖燕4(1、2.厦门第二中学,福建厦门361006;3.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4.厦门英才学校,福建厦门361021)基金项目: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育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76130027);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鼓浪屿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1909)。教学研究က2021·05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从而了解沙滩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沙滩水沟流水,了解“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现象,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观察沙滩不同位置的沙粒粗细,理解水的流速对泥沙搬运能力的影响。图1鼓浪屿港仔后沙滩实地考察贝壳馆,知道贝壳的形成、成分组成、功能特性;通过光影体验,了解海洋知识。了解厦门海洋环境监测站的百年历史,了解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