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⑴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⑵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4.太阳的大气分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5.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6.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例如: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在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大气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比较明显。7.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①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②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③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8.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专题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布区外力作用形式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沟谷(v型)、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U谷、冰斗、刃脊、角峰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类型景观特点V形河谷(峡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瀑布坡度大、落差大、水流快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2类型位置形成景观特点冲积扇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呈扇形分布,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厚度逐渐变薄,沉积颗粒逐渐变细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水流减缓,河谷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三角洲入海口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地势低平,大都呈三角形(形态多种多样),河网密布2.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散射:(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具有选择性,如:可见光中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3.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①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在近地面上受热处形成低气压、冷却处形成高气压;在高空上受热处形成了高气压、冷却处形成了低气压),进而使得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产生了水平运动(方向是从高压向低压),从而形成了环流。②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从郊区吹向城市)。4.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和陆地之间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主要环节及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