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曲折发展的历程,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线索1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经济势力入侵,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发展。(3)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制下,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线索2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2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考纲清单]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3)茶、丝等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3.影响(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壮大。(2)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4.创办近代工业(1)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2)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素养感悟家国情怀——洋务运动的爱国性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实践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主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因此,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维护自身统治的“自救”运动,也是爱国的近代化运动。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概况(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3)主要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3.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2)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图解历史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及相互关系考点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