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挈领。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2、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教学准备:学生-----查阅科普读物,从中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得到直观印象,更好的理解科学道理。准备《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教学设想: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引入学习情境,为学习课文做准备整体感知重点词语: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同学们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1、一名同学先读,然后齐读2、说出词意并识记3、速读课文1、字词积累2、知识积累,为理板块构造理论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阅读一遍课文。点拨1------关于地壳运动。地壳是由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2-----关于板块运动。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4、简要笔记解课文做准备的是洋底。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