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3孙中山和他的民主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难行易”学说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内容,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了解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历史条件,理解“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认识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2.过程与方法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把握“新”的涵义,认识其时代进步性,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认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以特定的视角来审视三民主义,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孙中山思想中蕴涵的最活跃的精神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品格,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二、教学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作用三、教学难点: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但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而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二)讲授新课一、“知难行易”孙文学说是指孙中山先生思想中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又名“知难行易学说”。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要强调“知难行易”?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力行实践,不要空说、空想。这本书写于1918年,1919年5月20日发表于上海。内容共有八章,孙中山先生并在中举了十个事例来论证知难行易学说,期能藉由此思想的传达,勉励国人力行实践,重振人心,改造国人传统“知易行难”的错误心理。二、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1)提出背景孙中山早年曾在英美及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学习,非常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用心爱心专心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2)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