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思想上是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上是探究式,在教学价值上是发展式。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探究和体验的欲望,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探究、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动手、勤动脑、敢猜想、善发现、重体验、促发展”的学习方法.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并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产生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学任务分析:(1)函数性质的研究常常以图象直观为基础。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教学也是如此,先研究他们的图象,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图象来研究它们的性质。显然,加强数形结合是深入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要求。(2)由于正弦线、余弦线已经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三角函数,因此,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图象是一个自然的想法。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等来作图,从画出的图形中观察得出五个关键点,得到“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教学目标:(1)会利用正弦线画正弦函数的图象,会利用平移作余弦函数的图象,掌握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2)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的简图。(3)学会利用图象变换作图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4)通过本节的学习善于寻找、观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情与教材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步作图法(列表,描点、连线)——“描点作图”法,对于函数y=sinx,当x取值时,y的值大都是近似值,加之作图上的误差,很难认识新函数y=sinx的图象的真实面貌。因为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三角函数线,这就为用几何法作图提供了基础。动手作出函数y=sinx和y=cosx的图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本节课是高中新教材《数学》必修4§1.4《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第一节,是学生在已掌握了一些基本函数的图象及其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图象的画法.为今后学习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及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实物演示:“装满细沙的漏斗在做单摆运动时,沙子落在与单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正弦1摆运动方向垂直运动的木板上的轨迹”思考:1、该曲线是何曲线?2、你有办法画出该曲线的图象吗?二、新课1、课件演示:“正弦函数图象的几何作图法”2、教师引导: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任意取一点O1,以O1为圆心作单位圆,从圆O1与x轴的交点A起把圆O1分成12等份(份数宜取6的倍数,份数越多,画出的图象越精确),过圆O1上的各分点作x轴的垂线,可以得到对应于0、、、、……、等角的正弦线,相应地,再把x轴上从0到这一段(≈6.28)分成12等份,把角x的正弦线向右平移,使它的起点与x轴上的点x重合,再用光滑的曲线把这些正弦线的终点连结起来,就得到了函数,的图象,因为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所以函数在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于是只要将它向左、右平行移动(每次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正弦函数,的图象,即正弦曲线。3、提出问题:问题一:如何作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你能从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关系出发,利用正弦函数得到余弦函数图象吗?问题二:几何作图法虽然比较精确,但是不太实用,如何快捷地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呢?函数或余弦函数的图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利用正弦线比较精确地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注意渗透由抽象到具体的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思考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