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阻的进一步研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导体的伏安特性,并解决物理问题2.进一步学习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有关关问题。3.进而利用电路的串、并联规律分析电表改装的原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归纳、小结把知识系统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会在学习中灵活变通和运用。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教学重点是串、并联电路的规律。难点:伏安特性三、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1.导体的伏安特性①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用纵轴表示电流I,用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的I—U图线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②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在I—U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导体电阻的倒数。即k=tanθ==③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a.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b.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对欧姆定律不适用的导体和器件,电流和电压不成正比,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都是非线性元件。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有关这方面(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串联和并联加以对比,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老师点拨:一是要从理论上认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二是过程分析的不同,引入电势IUOR1R2IUOIUR=U/I来分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高中和初中的区别,也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自己先推导有关结论,老师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并适当拓展)(1)串联电路①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I=I1=I2=I3=…②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U3+…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R=R1+R2+R3+…④电压分配:U1/R1=U2/R2U1/R1=U/R⑤n个相同电池(E、r)串联:En=nErn=nr(2)并联电路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U3=…②电路中的总电流强度等于各支路电流强度之和。I=I1+I2+I3+…③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1/R=1/R1+1/R2+1/R3+对两个电阻并联有:R=R1R2/(R1+R2)④电流分配:I1/I2=R1/R2I1/I=R1/R⑤n个相同电池(E、r)并联:En=Ern=r/n再由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几个相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为一个电阻的几分之一;②若不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其中最小的电阻;③若某一支路的电阻增大,则总电阻也随之增大;④若并联的支路增多时,总电阻将减小;⑤当一个大电阻与一个小电阻并联时,总电阻接近小电阻。【例1】如图4所示的电路,电灯属于哪种连接?S1和S2分别控制什么?【分析】分析电路时,可以把原电路整理改画成常见的电路图。因为电路的起点和终点是电源的两极,所以可以抓住电流的正负极向两边展开,从而可得到图5所示的电路图。【解答】电灯L1与L2是并联,S1控制整个电路,S2只控制L2所在的支路。【说明】分析电路时,还可以从电源正极出发看电路是否有分支点。从电源正负极到两个分支点是干路。再看开关是在干路中还是在支路中,从而确定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作用。【例2】在图20所示的电路中,试分析当开关分别为下述几种情况时,各盏灯能否还发光?(1)S1、S3闭合,S2断开;(2)S2、S3闭合,S1断开;(3)S1、S2断开,S3闭合;(4)S1、S2、S3均断开;(5)S1、S2、S3均闭合。【分析】此题突出了开关在改变和控制电路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了对通路、开路的认识。由图可知,S3在干路上,S1、S2都在支路上。当S1、S3闭合而S2断开时,L3所在的支路为开路,没有电流通过L3,这时L1和L2并联接在电源上,构成通路。因此对于(1)的情况,L1、L2发光,L3不发光。当S2、S3闭合而S1断开时,L2所在支路为开路,没有电流通过L2,这时L1、L3并联接在电源上,构成通路。对于(2)的情况,L1、L3发光,L2不发光。当S1、S2均断开而仅S3闭合时,L2、L3所在的两条支路均为开路,这时仅L1通过S3与电源连接,形成通路。故对于(3)的情况,仅L1发光,L2和L3都不发光。当S1、S2、S3均断开时,三盏灯所在支路均为开路,均无电流通过,所以对于(4)的情况,L1、L2和L3都不发光。当S1、S2、S3均闭合时,三盏灯所在支路均为通路,可见对于(5)的情况,L1、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