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轨迹与轨迹方程的区别与联系.2.转移法(代换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与椭圆有关问题的解决.(二)能力训练要求1.使学生理解轨迹与轨迹方程的区别与联系.2.使学生掌握转移法(代换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与椭圆有关问题的解决.(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通过寻求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学会化生疏为熟悉,理解矛盾转化的必然性.●教学重点转移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教学难点转移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通过学生自学的实践,使其感受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再予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P95例3及图8—5(记作8.1.3A)第二张:本课时之例4(记作8.1.3B)第三张:本课时教案后面的预习内容及提纲(记作8.1.3C)●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以及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时,若清楚点的轨迹类型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呢?[生]根据焦点位置,设出标准方程,确定方程中的参数a、b的值,最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师]好,那么大家再来回忆一下,求满足条件的轨迹时,若清楚轨迹类型,怎样求其方程呢?[生]设出方程,确定方程中的参数a、b,写出其方程.[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打出投影片8.1.3A)Ⅱ.讲授新课[师](读题)[师]这个题目是求点M的轨迹,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来谈一下求点的轨迹与求点的轨迹方程有什么不同?[生]求点的轨迹方程,根据题意求出其方程即可;求点的轨迹,先要根据题意求出点的轨迹方程,还要根据方程指出其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师]好,以后同学们在做题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分析指导:这个题是属于不清楚点的轨迹类型的,应该用坐标法求其方程,首先需要建系,但由于题中给出了坐标系,所以就不用再建系了,其次,我们来分析动点M的特点:动点M的运动依赖于P点的运动,也就是说动点随着另一个点的运动而运动.而另一个点又在有规律的曲线上运动,此时我们就来建立两个动点坐标间的关系,利用另一点在有规律的曲线上运动的这一特点,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下面同学们再来将此题的求解过程看一遍,体会一下做题的思路,并熟悉一下两个动点坐标间的关系是怎样寻求的,有不清楚的地方请指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学生看课本,教师巡视)[师]有什么问题呢?[生]没有.[师]我们把这种求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为转移法(代换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时,若动点的运动随着另一个点的运动而运动,而另一个点的运动又在有规律的曲线上运动,此时,我们可以用转移法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另外,从此题也可以看出,将圆按照某个方向均匀地压缩(或伸长)可以得到椭圆.Ⅲ.课堂练习1.从圆x2+y2=25上任意一点P向x轴作垂线段PP′,且线段PP′上一点M满足关系式|PP′|∶|MP′|=5∶3,求点M的轨迹.答案:192522yxⅣ.继续新课[师](打出投影片8.1.3B,读题)[例4]P是椭圆1162522yx上一点,F1、F2是焦点,若∠F1PF2=30°,求△PF1F2的面积.分析指导:先画出草图,根据题意分析.分析综合法是我们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推理方法,即从未知找需知并靠拢已知,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看可知并推向未知,我们用这种方法对本题试做分析:为求△PF1F2的面积,可用S=21底×高或S=21absinC等等,把F1F2看作底,底的长度是可求的,那么P到直线F1F2的距离即底边F1F2上的高如何求呢?这样行不通!若要知道PF1、PF2的长把PF2看作底,PF2上的高却需求,因为∠F1PF2=30°,那么能否求出PF1、PF2的长呢?再从已知出发考虑:|PF1|+|PF2|可求.那么知道两条线段的和能求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吗?显然还不行!从已知我们不难知道|PF1|+|PF2|,还可知道|F1F2|以及∠F1PF2,据此我们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出|PF1|与|PF2|的积,有了这个积,又知道∠F1PF2的大小,由公式S=21absinC即可求出△PF1F2的面积,至此,问题获解,下面请同学们完成此题的表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