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由于本部新的教学楼还没有建好,高一学生是在屏北分校上课,这导致许多学生和家长误以为我校本部没有招收高中生,加上屏北分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福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引导全面人民终于克服了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了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学习用客观的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并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了解和分析改革开放后与20世纪六十年代在一些经济政策方面的继承和发展。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它使中国社会实现了20世纪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用心爱心专心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应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教学流程】投影: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图。问: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答: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曲折历程呢?请看本课的标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照抄,也就决定了我们要在探索中前进。有探索故而必有曲折,虽然曲折但总体是发展的。本课有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投影:第一阶段: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了解五十多年前充满激情的人们所走过的既新奇又茫然的探索。投影: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