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二)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56—1978年,在长达二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有成就和经验,也有错误和教训,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和沉痛的教训。◆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实际上是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1953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并举。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从1956年到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此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曲折和失误。[“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从反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问题解答[想一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提示:“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自我测评]1.中国通过采取哪些重大经济举措,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答案提示: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