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备课资料人民版必修1历史回眸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二、历史的伟大转折1.1976年lo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宣告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l.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作出重大调整,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4.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突破思路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历史的伟大转折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子目,线索明确、主题集中、层次分明、资料翔实、现实性强。由于时间跨度大,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突破方式:(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自1956年至1976年间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受的重大挫折。教学时,应着重抓住主要事件进行分析:从社会矛盾、工作任务等角度,结合有关图文音像资料,阐述中共八大对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视?适当补充有关史料,阐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等对中共八大路线的歪曲;在学生阅读教科书和观看有关音像的基础上,建议教师通过讨论、交流,用简洁直观的示意图,梳理“文化大革命”对宪法和法律破坏的史实,以及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破坏的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化大革命”的危害。(2)历史的伟大转折这部分内容实质上是从民主法制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课堂学习前,建议教师事先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赏析,以增加感性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有关重要讲话,密切联系教科书相关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中的转折性作用。(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部分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教学时不要泛泛空谈,应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真切感受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另外,也可以结合有关法律条文,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竞赛,从知识角度将教学活动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能力角度培养收集材料等能力。背景资料1“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材料一: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鲜明地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即有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的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公开宣示。”此后,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基本方针,明确载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材料二: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还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