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张居正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1建议讨论的问题:*怎样使没有税法相关知识储备的学生理解张居正改革内容和意义?*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上赋税制度的承继和变革?案例描述:一个问题的思考学习了“商鞅变法”后,同学们心情沉重:古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改革家功绩彪炳史册,但为什么不得善终呢?由于时间关系,梁老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自己去思考。课前活动——寻找历史中的赋税按照惯例,每次由一个学习小组提前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但梁老师想到下一节课的内容是“张居正改革”,学生可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且它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于是梁老师要求各学习小组分别去收集、准备如下资料和有关问题:1.古代社会赋税简介。2.张居正生平简介。3.明朝中期的社会状况。4.“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5.现在我国农民的负担情况。古代赋税知多少梁老师:“今天,我们继续了解一个著名的改革家,他推行的改革内容就是有关税法方面的。首先请听第一学习小组介绍,古代赋税知多少。”一向喜欢阅读历史著作的李仪同学侃侃而谈:“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王朝时,赋税和兵徭繁重,导致秦朝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轻徭薄赋,使社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但是,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有的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有的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佳琪接着说:“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户为单位征收。隋唐沿用并发展为租庸调制。其中‘庸’是纳绢代役,这一规定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唐朝中叶,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均田制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780年,唐政府废除前期实行的‘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行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标准的两税法。其主要内容是:征收户税和地税,户税按户等以钱定税,地税按田征粮。户税与地税都是一年征收两次,因此新税制称作两税法。”接着,第一小组王欣同学抛出了他们学习小组准备的问题:“请问,你们发现古代国家征税有什么变化吗?”思考片刻,一向善于总结规律的凌超同学回答道:“我发现,征税标准由以人头为主逐渐以田亩为主。”又一阵沉默,梁老师提示道:“大家再看看征税时间和方式上有什么变化?”晓斯同学说:“两税法规定了征税的时间为一年两次。”安琦同学补充说:“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上缴绢布代替徭役。”梁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禁纷纷鼓掌。救时宰相弥大患梁老师:“明朝的张居正宰相为什么要推行税法改革呢?下面请第二小组为大家介绍当时的史背景。”第二小组成员彭杰说道:“按照梁老师的要求,我们小组在收集资料之前,先把书本仔细看了。请同学们看书中的第一部分。”看来学们已经把梁老师的话记在心上了。以前有的学习小组不看书本内容,就自己“翻江倒海”搜索去了。第二小组成员景平问:“哪位同学能说说张居正为什么要改呢?”用心爱心专心同学们纷纷举手,肖弛说:“因为明朝中期特权阶层不纳税、不当差,还抢掠土地;普通地主又‘偷税漏税’,所以老百姓就遭殃。但老百姓身上又实在榨不出‘油’来,所以国家财政严重亏空。”大家都为肖弛的幽默笑了。梁老师:“在这统治危机下,如果不改革,统治就有可能走向覆灭。‘救时宰相’张居正进行了税法改革。”第四小组介绍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内容后,也提出了问题:张居正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条鞭法有什么作用?各小组讨论后纷纷发言。董小齐说:“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实际的田亩数征税,查出了以前隐瞒不报的田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快嘴张舆接着说“也减轻了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