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一.孔子的学说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主张:(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2)“仁”:①“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②“爱人”实现途径是必须遵循“忠恕”之道,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礼”:①“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4)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5)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6)教育思想:①主张“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②主张“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③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④主张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敢于“当仁不让师”。3.影响: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二.老聃与《道德经》用心爱心专心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代表作:《道德经》(《老子》)。3.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学说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哲学思想: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4.影响: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拓展】1.孔子整理和编订古籍孔子68岁时,结束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涯,返回鲁国,专心教授学生,整理古籍。据说,《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都是因为孔子的整理、传授,才得以流传后世的。除《乐》后来失传以外,其他5部重要典籍我们现在仍可获得,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诗》、《书》、《礼》、《易》、《春秋》被奉为儒家“五经”,成为我国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2.《论语》对后世的影响《论语》自问世以来,两千余年间,对中国政治、思想、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无不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论语》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东汉的时候,它被列入儒经的行列,与《尚书》、《周易》等合称“七经”。到了宋代,《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即使1905年科举废除以后,《论语》仍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宋初名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的传说,古今圣贤的读书经历证明,此话并不为过。《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孔子的这些名言警句,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3.《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何作为开篇第一句?如何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用心爱心专心“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