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备课资源●历史回眸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成立后,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办报形式继续兴盛。5.20世纪50年代之后,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事业:(1)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4)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5)20世纪50年代之后,广播事业与国家命运一样经历了波折,80年代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电影事业:(1)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定军山》。(3)1913年,《难夫难妻》正式开拍,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4)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明星与电影作品。(5)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制了一批革命题材的影片;经过“文革”的低迷时期后,电影业在改革开放后又重新焕发生机。3.电视事业:(1)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3)到1978年,各省(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1993年,中国第一根Internet专线正式开通。2.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3.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除此之外,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时空隧道1.1872年的《申报》创刊词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思维点睛:《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是在中国创办的早期中文报纸之一,其发刊词明确宣布了《申报》登载的主要内容包括时政要闻、社会风俗、中外邦交、经济发展以及娱乐性时事等,极力追求报道的真实性、细腻性、通俗性,从而“有益于天下”,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后的历史发展证明,《申报》确实比较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报刊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社会舆论、民间声音、党派斗争、政府发令、经济走向、文化论争等,都可以在近代中国报刊上展现其千姿百态。用心爱心专心2.梁启超阐述报纸的作用报馆之利益约有数事:一、士大夫可通中外之故,识见日广,人才日练,是曰“广人才”;二、公卿大臣耳目渐广,边事敌情渐熟,办事立约不致大误,是曰“保疆土”;三、士大夫终日当差,余则酬酢,绝无暇读书,有报则每日一张,各学皆有,日日增长,是曰“增学问”;四、吏畏上闻,不敢作奸,是曰“除舞弊”;五、小民疾苦,纤悉皆知,是曰“达民隐”。所谓一举而数善备也。——梁启超《报馆考略》思维点睛:上述材料是梁启超在1895年发表的《报馆考略》的一部分,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即报纸有利于培养人才、捍卫边疆、增长学问、整顿吏治、反映民情等作用,都属于军国大事、救国救种的“宏伟叙事”。梁启超之所以认为报纸具备上述功能,是与当时清政府存在的人才缺乏、边疆被侵、吏治腐败、百姓困苦等社会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其实,关于报纸的功能,特别明显的是如今的一些知识型和所谓“休闲”类的报刊,并没有梁启超所说的“宏伟叙事”,多的只是满足不同人们增加知识和闲暇生活的需要。3.中华民国初年的报业状况材料一:今日共和时代,非言论自由时代乎?报纸为言论机关,所谓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