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专题点睛】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包括改革的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通过本单元复习让学生了解,要让学生从少数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与内容,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结合背景认识各项变法措施的目的与实质,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学习孝文帝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接受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德。通过学习改革家王安石敢于斗争的“三不足”精神,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北魏孝文帝改革(2课时)【课标考点1】了解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如北魏统一北方、民族歧视政策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考点1】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一)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2)北魏统一后社会矛盾的激化A.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B.阶级矛盾: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二)主要内容(1)均田制A.内容: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B.作用:①均田令的实行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2)三长制A.内容: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B.作用:三长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从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3)整顿吏治A.内容:①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②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官吏的任期。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用心爱心专心要考核内容。B.作用: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4)迁都洛阳A.原因:①平城气候恶劣,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②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难以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③受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B.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C.作用:①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④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巨大。(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A.内容: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达到政治上巩固北魏统治的目的);说汉话;官制改行汉制。B.作用: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影响深远。(2)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北魏的社会的发展。(3)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2)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3)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孝文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这是孝文帝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4)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5)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考点释疑1】(1)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及地主获得土地的方式: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均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土地兼并。(2)均田制的性质及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原因。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北魏开始实行,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