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战争中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情境再现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精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通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学生从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中,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火再燃《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1.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用心爱心专心2.屈辱条约的签订及影响三、鸦片战火再燃1.《天津条约》的签订2.《北京条约》的签订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导入新课】找到电影鸦片战争的一段片段或剪接一段有关影片战争的资料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讲述内容】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归纳中国、世界(英国)的发展基本状况,思考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背景。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社会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而对外长期奉行妄自尊大、闭关自守政策又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鸦片战争前夕,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2.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一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排用心爱心专心斥抵抗,二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设问:面对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应该如何来应对?(可让同学们以历史换位的角度来设想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鸦片走私问题更好,让同学发挥主观想象,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手段?把同学们拉回到历史的过去,共同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