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给学生。”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专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第3课,讲述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既承接了前两课的内容,又对本专题进行了总结与升华。从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农奴制改革与必修史中苏联的工业化,构成了俄国近代化的两个重要阶段。从世界历史近代化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又是重要途径之一。2、课标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3、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理解“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三、说学情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本课知识有过接触,但停留在表层,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四、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2、学法: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二是思辨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用两副图片导入:出示图一:“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图二:亚历山大二世被炸身亡,过而提问:为什么图一亚历山大二世获得“解放者”的美?(因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再提问:为什么图二他被炸死呢?(因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学生肯定会质疑: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进入新课。(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导入,学生迅速“凝神”;通过一个个设问,渲染教学氛围,学生迅速“起兴”,最后通过质疑,让学生带有问题进入本课学习。)2、新课:破题:课题中以“近代化”是个理论性很强的概念,学生很难理体,所以,我先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提问:中国近代史上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什么改革呢?然后再也示近代化的概念。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军的一系列变化。经济结构——工业化全球化政治结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结构——城市化、都市化(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推入比较陌生的世界历史,由此及彼,符合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而且也为接下来学生分析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展开的一个铺垫。)一、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我准备开展活动一:分组找出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并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精神奖励,并记入老师的评价表中。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近代化的影响原因表现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设计意图:将繁芜的知识以精简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上表中的经济和政治近代化是重中之重,所以我通过下列史料来突破:材料一: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