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什么一、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是初二学生起始学科,“声现象”作为教材中现象篇的第一章,是因为它与生活联系紧密。这也导致学生接触这一章节时更易接受。但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从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所谓教会学生研究方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学生如果掌握了研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部分同学往往会感到物理与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声音之中,感受声音世界的奇妙。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学生自备器材进行动手实验,每组同学有着不同的体验,通过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获取更多的方法,能力在方案设计、动力实验中得以切实提高。本课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及技巧,如归纳与演绎、理想实验及推理、放大的思想等等,都为将来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教学流程:情境导入感受声音活动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传播声音气体振动发声液体振动发声归纳与演绎放大(转换)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活动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传播声音液体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是一种波小结与作业类比:水波声速,声能归纳与演绎推理(理想类比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四、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六、教学资源鼓,钢尺,收音机,乒乓球,闹钟,真空罩,抽气机,音叉,小锤,衣架、棉线、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音乐贺卡中的发声器、小石头、塑料袋及其它学生自带的乐器等。七、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引入新课一、声音的产生引入:视频“感受声音”鸟儿的鸣唱,溪水潺潺烧开水的声音,上课、下课时的音乐铃声转动洗衣机排水管的声音……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变化;歌声、笑声、音乐声,表达着人们的情感。课题:声音是什么?试一试:你能让一张纸出声音吗?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多!(鼓励学生)利用带来的器材,想办法发出声音。弹拨、击打、吹奏乐器、倒水等过程,都感受大自然的美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听到声音是多么的幸福。晃动、搓揉、指弹、折纸包摔打、纸笛吹奏……交流、讨论互相改进,并发出更多的声音弹拨、击打、吹奏乐自己制造声音,激趣开放性思维并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也是一个简洁二、声音的传播会发出声音。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若学生用其它词语表示亦可,如颤动、抖动等,但统一为振动)再列举一些其它发声的事例?敲桌子发声时,你能感受到桌子的振动吗?怎样做才更有说服力?简要评价各种方案,并推荐效果明显的方案。追加实验:音叉发声时,如何感受振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来源:Z&xx&k.Com]提出问题: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实验探究:器、倒水等过程,都会发出声音。学生归纳:不管是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会发声。学生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