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诗中典型意象的把握。2.理解陶渊明内心的思想矛盾与冲突。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2.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情感。3.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自由诵读,再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三.结合朗读的感受,思考: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悠然闲适之情?(通过感受典型意象、炼字等方法来理解整首诗歌。)1.心:远离官场的喧嚣和名利的羁绊。2.象:菊花、飞鸟等物象,正是诗人高洁脱俗的人格的自然化。3.整体把握: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全然陶醉在朴素美好的田园生活之中的闲适之情。4.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四.结合《饮酒》二十首的序文,以及诗歌的背景,分析诗人饮酒的原因。并思考,序中的“寡欢”是否与本诗所体现的悠然闲适之情相矛盾。1.寡欢: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2.悠然:在纯净美好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趣,得以忘忧。五.总结:如果从陶渊明的志意方面来看,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然而如果从陶渊明的性情方面而言,则归隐田园才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是违背诗人本性。所以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东晋,保全自己内心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鲁迅曾经说过:“陶潜正因为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拓展:结合鲁迅对陶渊明的评价,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等诗歌,了解陶渊明诗歌中“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全面感受陶诗平淡而又淳厚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