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专题训练一、复习要求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包括体裁、内容类别,表现形式,技巧,语言风格,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古文化、古汉语有关知识等;(1)内容类别:送别诗、思乡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爱国诗、边塞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等;(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3)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衬托、夸张、借代、双关、反语、反复、互文、通感等;(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2、讲解一般的鉴赏方法(1)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2)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3)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4)找意象,析意境,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明主旨。3、按照鉴赏内容分类训练,形成能力纵向:从时间上分成几个朝代,重点关注唐朝。横向: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别及其代表作,分别练习。4、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复习课时:3课时一、诗歌分类现代诗,产生五四以后,形式比较自由。二、诗歌鉴赏类题目的几种常见题型及答法。炼字[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答题格式]“(手法)+象+意”如:该字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情境,表达(突出)了作者的**感情。例: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2、赏句[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诗词曲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乐府。较少受句数和格律制约。乐府产生于汉,歌、曲、行、引为常见乐府旧题。近体诗,产生于唐,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在名数和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绝句只有四句,律诗一般八句(首、颔、颈、尾)。根据字数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词产生唐,兴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从风格分为豪放、婉约二派。豪放词常写壮丽河山、金戈铁马;婉约词多写花墙月下,闺阁幽情。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答题格式]“(手法)+境+意(哲理)”如:该字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情境,表达(揭示)了作者的**感情(哲理)。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么理解?答: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的情境,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注:在对词进行赏析时经常要求分析用典这种手法的好处。如:分析“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运用典故,简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情感类[题目形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格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古诗常见感情表达]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依依惜别之离情、归耕隐居之乐趣、离别劝勉宽慰之旷达、时光易逝之感慨、思家思亲之情怀。手法类[题目形式](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常用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作用:形象贴切,形象生动、赋予生命,突出特点,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