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分析【学习目的】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学习过程】一.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2.解释下列词语: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撬开:用棍棒或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褴褛:衣服破烂不堪。二.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赞。第三部分(20——47)见。第四部分(48——49)躲。三.讲析一、二部分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3.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4.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于勒行为不当叔叔这之前坏蛋流氓无赖(从前)分文不值恐怖打发他到美洲去“吃得一干二净……”父亲还大大占用……对比的弟做上了买卖……很大的买卖弟那时候能够赔偿……损失希望盼他回国(现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5.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6.简析十三至十九段。(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2)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7.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四.分析第三部分:1.读20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问: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欢乐的心情。景色静谧,色泽美丽。2.21——24段,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的情节。这看来好象与情节主线无关,但不知不觉中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因为正是父亲请吃牡蛎,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认出水手。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实际是什么?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