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情播报▲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cb(2017·4月,32第一问)考查万隆会议的背景和内容(2017·11月,15)考查万隆会议(2018·11月,17)考查万隆会议▲2.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邦交正常化bbb(2016·4月,12)考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2015·10月,13)考查尼克松访华▲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3)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及其意义bbc(2016·4月,12)考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2018·4月,14)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梳理·基础知识]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2)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2.历程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进一步阐释1954年中印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最终定型1955年亚非会议上,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二、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b)1.日内瓦会议(1)时间、地点:1954年、日内瓦。(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2.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2)特点: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4)结果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形成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概念辨析】“求同存异”(1)“同”: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共同奋斗目标。(2)“异”: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周恩来[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史料一周恩来总理手迹[识图解史]图示中丁的表述显示此手迹是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声明中的内容,随后又有何改动?提示:在亚非会议上,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史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读史用史]史料二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提示:这些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要点二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史料(2017·浙江4月选考)(节选)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读史用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提示: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