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培养学生多方面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整合学习资源和互相协作的机会。通过思考题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新闻发布会形式,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郑和、戚继光、外交大臣等,其他同学和老师扮演记者,通过答记者问和反提问学习新课;学生角色分工,分头准备:收集资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排练小故事、“鸳鸯阵”战术,预习课文,思考要提的问题。教师提供帮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2.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3.练习“动脑筋”的第一题,及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四、知识链接郑和(1371—1435年)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本姓马,小字三保。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自幼有材志”。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傅友德、蓝玉率军征云南,第二年云南平定。郑和被明军掳进军中并被阉割,后来被送给燕王朱棣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郑和随军出征,“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朱棣即位后,赐其姓郑名和,擢为内宫监太监,并经道衍和尚(姚广孝)召引,受菩萨戒皈依佛教。由于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徒与佛门弟子两种身份,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当地一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另一些国家信奉佛教)。他到达南洋各地,两年后回国。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第6次航海归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五、预习部分(一)基础知识导读。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下列内容。1.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明成祖派遣下西洋。2.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的经济交流。2.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3.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倭?你从他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六、目标检测1、东南亚有不少地方以“三宝”命名,如印尼的三宝垅、泰国的三宝港、马来西亚的三宝城等。你知道这和以下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吗?()A、马可波罗B、圆仁C、玄奘D、郑和3、戚继光抗倭所取得的台州九捷,发生在()A、浙江B、江苏C、广东D、福建4、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5、明朝中期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在这次抗倭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著名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文天祥C、岳飞D、林则徐6、郑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是()A、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B、宣扬明朝国威C、寻找在“靖难之役”中不知去向的建文帝D、开拓疆域7、南宋“岳家军”和明朝“戚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A、抗击蒙古军队B、作战勇敢,纪律严明C、肃清倭寇D、抗击金军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A.戚继光B.岳飞C.郑成功D.郑和9、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A、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