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目标1.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唐朝的对外交往3.运用: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二、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唐朝的对外交往三、难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四、知识梳理(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1.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在之战中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掌握三国的位置及都城。(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用汉姓等);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3.作用:(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三)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开科举考试的先河。2.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3.设明经科、进士科,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诗赋和政论,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得以完善。4.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史称“”。2.措施:(1)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3)合并州县,精简机构,加强中央权力。(4)完善科举制,选拔人才。(5)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五)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重用有才能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她的统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六)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人才,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封建社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七)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2.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1)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2)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3)821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现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成为了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八)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1.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与交流。(大化改新)2.唐太宗时,西游天竺取经,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并将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和中亚历史、佛教的典籍。3.唐玄宗时,东渡日本,将佛教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到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五、备考训练1.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北语”即鲜卑语,而“正音”则是汉语。此次改革是()A.吴起变法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戊戌变法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该诗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A.禅让制B.科举制C.分封制D.世袭制4.宰相魏征逝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知人善用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为()A.“贞观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5.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材料二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嫁之。……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戒、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