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3.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观察自然现象或学习科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3.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评论(0)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了能量、能量转化的量度,简单机械、机械能、热能、电能、电热器、核能利用之后的一节有关能量及其转化的总结性课文,对于9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生产生活中能的形式与转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且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尽管学生对能量及其守恒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完全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精髓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估计在对永动机的批判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的实际意义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上会出现一定的困难。3重点难点1.能量转化与守恒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有一定的方向性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设问:能量形式有很多,大家想想看,我们能想出哪能些能量的形式?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生互助与合作)目标是让学生对机械功、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热能、电能、核能、化学能等能量的有关知识作一定的阐述,从学生的描述中疏理有关能量的零零碎碎知识。练习:运动的汽车具有(机械能);电池、燃料等具有(化学能);火药爆炸后的气体具有(内能)。(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能量的转化是普遍存在的小结: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设问:能量在转化与转移过程中能否量度?(从大量事实出发寻找量化的规律,思维上从定性向定量研究过渡)列举:我们已学过的能量转化量度关系有:拉力做功与克服摩擦(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焦耳定律等。演示:取一弹性小球,掉在地上观察其每次反弹高度的变化?其结果是一次比一次低,直至静止为止。设问:能量是否在不断消灭?讨论与回答。(预设:不会,是由于摩擦阻力在不断消耗能量。)分析: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归纳: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强调:“消耗能量”“利用能量”“获得能量”的实质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发现史。从16世纪到18世纪,在伽俐略、牛顿、惠更斯等科学家的努力下,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已初步形成,在19世纪初,内能的改变与机械功关系建立,电流的三大效应同时被发现,在生物界也证明了动物维持体温和进行机械活动的能量跟摄取的食物的化学能有关,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建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作了必要的准备。在19世纪中叶,由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等人完善和确定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永动机2004十大科技骗局之六:永动机神话:梁星人,号称永动机发明人。其所在的海南星人永动机发电厂有限公司称,将建设装机总容量300万KW的宇宙引力能发电厂及年产10万辆宇宙引力能小轿车厂项目。据报道,海南星人永动机发电厂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独家建设,独家经营。其廉价的电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