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光源;知道光的传播规律;知道光的速度。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成像的性质2.能力目标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情感目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难点实验、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用具玻璃水槽、手电筒等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难点突破措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多媒体)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新授:(一)〔观察与思考〕(多媒体)课本图3.1-1和3.1-2观察它们是否都在发光?如果是的话有什么区别?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二)实验(多媒体)1、手电筒发出的光经过有烟雾的空气时光线是怎么传播的?2、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思考:换成玻璃呢?〔分析与结论〕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不均匀则弯曲。(早晚的太阳)2、介质:在物理中我们把能让光通过的物质叫光的介质。3、光线:为了形象起见,用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并在直线上画出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实际并不存在。(三)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空气中的2/3。〔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不是时间单位。〔应用〕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三、巩固①影子的形成:②日食和月食;③小孔成像: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大小任意④排队时的做法;竖电线杆时的做法五、拓展: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光源、介质、光线、光年等光学的基本概念,知道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应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了一些问题。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光的传播1.光源2.光的传播应用:小孔成像的原理、特点3.光线4.光速教学反思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想法尽量合理,少走弯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