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苏联之得失推中华之复兴——《“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七单元的第2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单元的第1课介绍了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经历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本课讲述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后来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又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二)学习意义同学们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探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中叶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是: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新课标的上述要求是我们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四)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三个五年计划、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模式”;(2)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3)运用: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对于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讲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多角度地认识、解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模式的不同。(2)讲授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叙述(P117)和“学思之窗”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农业集体化道路和1936年苏联新宪法进行纵横联系,说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能力。(4)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利弊和历史影响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专心爱心用心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学习,认识苏联在短期内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力,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3)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确定依据:(1)学生在初中时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和斯大林模式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在知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必要加强。(2)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这样可以做到自然过渡,史论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3)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突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借鉴意义,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学习有关哲学常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升,因此必须将其作为教学难点。【说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选择根据高一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基础尤其是学生初中时的学习只是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和斯大林模式初步了解;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尤其是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