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重荷、愁苦、深邃、巴望”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3.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能力目标1.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2.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德育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争做生活中的强者。教学重点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2.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创意说明:本文的描写是十分出色的,特别是肖像描写。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而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所以本课打算采用“情境式”与“写读式”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学习写法。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开展小型故事会,学生交流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自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精读课文,揣摩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品读课文中关于贝多芬肖像描写的语句,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体验反思,学习贝多芬面对不幸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勇者、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贝多芬,解读苦难对于人生的价值。设计(二):听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当这首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二、资料汇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图片交付老师投影显示,资料个人宣读或实物投影显示。教师也可出示贝多芬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贝多芬(1770~1827),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身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年少时便显出了音乐上的天赋,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上取得了更加伟大的成就。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8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与人交流时只得借助谈话册。但是他仍然创作了大量堪称绝唱的优秀作品,如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曲《费黛里奥》,歌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部和弥撒曲两部等。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与苦难抗争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