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命题规律】近3年江苏高考对本考点从题型来看,既有选择题,又有材料题;从能力来看,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等。【命题趋势】预计2017年江苏高考会较多地通过新材料,变换新视角来创设问题,纵向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关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综合比较。【考点过关】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础梳理】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集中全国的、,战胜敌人。2.含义:这些措施兼有“”和“”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不许私人买卖。(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15~50周岁有者都必须参加劳动。4.评价(1)积极:集中了国家的财力、物力,取得的胜利。(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典题演示1】(2015·苏锡常镇调研)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做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解答指导】审题干有效信息: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辨选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垄断”,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D项正确定答案[思维提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法指导]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考点二新经济政策【基础梳理】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标志1921年,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内容(1)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评价(1)促进了,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是俄国向过渡的正确道路【要点突破】如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1)前提条件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2)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3)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方面;(4)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异含义在特殊战争环境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进行的全面调整是对其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其最突出临时性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将全国纳入战争轨道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这是其基本杠杆方式直接过渡,即直接和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制而代之以新的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即在一定时期内“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而是活跃发展它,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逐步地进行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