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2、过程与方法: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二检查预习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牡蛎(mǔ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复述故事梗概。2.课文分析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板书)于勒:穷―――富―――穷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撵―――盼―――躲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局(躲于勒)四研读文章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