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的: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课文分析:八月秋高(5)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6)。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怒号:大声吼叫。三:表多数。分析:天气突变,用比拟。“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茅飞渡江洒(7)江郊,高者挂(8)长(9)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10)。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洒:散落。江郊:江边。者:……的。分析:“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11)。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忍:狠心。能:如此。为:作。分析:“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归来倚杖自叹息。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竹:竹林。分析: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俄顷(14)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定:止、住。分析: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何处去?哪里躲?布衾(17)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态恶劣。分析: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2)如麻未断绝。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分析:“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自经丧乱(3)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何:如何。由:到。分析: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更反映了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