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3、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4、了解诸葛亮及《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二、重点难点:1、实词的准确翻译和虚词的用法2、重点句子的熟练翻译3、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理解及现实意义。三、复习时间:四、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五、复习过程:(一)教师明确本课复习重点(二)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三)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四)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六、教师点拨:(一)、解题:1.“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的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2.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着作有:《三国志》、《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二)学生背诵课文(三识记重点字词1、中道崩殂(帝王之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时候)3、追先帝之殊遇(追念)(特别的知遇,指刘备的信任)4、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菲薄,轻视)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比喻。义,适宜恰当)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7、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彰显、显示)9、简拔以遗陛下(选拔)10、性行淑均(淑,善)(均,公平、平均)11、晓畅军事(明晓、精通)12、躬耕于南阳(亲自)1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14、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15、寄臣以大事(托付)16、夙夜忧叹(早,早晨)17、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18、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19、以彰其咎(表明)(过失)20、察纳雅言(接收)(正确)(四)辨别古今词义例句古义今义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店铺开业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极为憎恨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陋言行恶劣由是感激感动奋发深刻的谢晓畅军事通晓,熟悉明白通达临表涕零眼泪鼻涕(五)一词多义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效:恐托付不效(奏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道:中道崩殂(途)得道多助(施行仁政)咨诹善道(方法)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蜀之鄙有二(边境)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举:众举宠为督(推选)孙叔敖举于海(选拔)举大计(实行)死则举大名(显示)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董允等)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于: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⑵欲报之于陛下(到)⑶试用于昔日(在)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⑸躬耕于南阳(在)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在)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⑼还于旧都(到)(六)翻译句子(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1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理解与问答填空:1、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2、《出师表》中的成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