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考点一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1.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的过程,叫做扩散。2.半透膜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膜,叫做半透膜。3.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4.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1)具有半透膜。(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5.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1)(2)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不包括细胞核(√)(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3)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只能单向进行(×)(4)渗透作用中膜两侧溶液的浓度指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5)所有小分子物质均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6)无机盐离子都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2.下图甲是一个典型的渗透装置,作为成熟植物细胞也应符合渗透系统的全部条件。请指出图乙中与图甲a、b、c对应的结构分别是什么?提示与图甲中a相对应的为[①]细胞液,与b对应的为[⑥]原生质层,与c对应的是“外界溶液”。题组一利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渗透作用的发生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答案B解析仔细观察图示,长颈漏斗内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将上升,由于实验初始阶段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较大,所以液面上升速率较大。随着液面高度的增大,液柱抑制水分渗入的作用力逐渐增大,当与浓度差促进水分渗入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液面不再上升。此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入与渗出达到平衡。2.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右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A.甲高于乙B.乙高于甲C.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D.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答案C解析在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因为葡萄糖分子是单糖,蔗糖分子是二糖所以同样的体积内葡萄糖分子数目多于蔗糖分子,即单位体积内半透膜甲侧的水分子数少于乙侧,水分整体表现为由乙向甲流动,导致甲侧液面越来越高,后来甲侧的葡萄糖通过半透膜进入乙侧,导致乙侧溶液浓度越来越高,水分子又从甲侧流向乙侧,最终表现为乙液面高于甲液面。题组二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实验结果分析3.(2014·新课标Ⅱ,4)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答案D解析A项,通过图示可以看出,a组和b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都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导致细条变长;由于a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小于b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说明a组吸水较多,b组吸水较少,所以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低。B项,分析柱状图可知,f组细胞失水,而b组细胞吸水,因此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大于b组。C项,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ATP。D项,根据柱状图可知,在浓度为0.4mol·L-1的蔗糖溶液中的c组细胞吸水,而在浓度为0.5mol·L-1的蔗糖溶液中的d组细胞失水,所以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4.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C.ab段细胞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D.b点对应的时刻,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