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教学要求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3.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结构分析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主线。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具有典型性。水稻生产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核心,由此产生了当地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课文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容。用机器种庄稼──重点讲述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美国大平原的农业生产能够很好地诠释这种特点。地域广大和平坦是基础,生产工具和运输方式的现代化是条件,而人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适应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果。课文通过对乔治家农场的描述,以大农场农业为核心,讲出了自然、经济、社会三的关系。教学评价建议本课是区域学习的第一课。区域学习并不在于让学生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死记硬背下来,而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能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其次,能充分利用图片和资料分析和说明问题,并建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第三,在情感上,还应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这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方法学习的过程,同时还是情感提升的过程。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上几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各地的气候也千差万别。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就到平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稻作文化的印记]1.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的教学建议○给出亚洲地图,让学生找出中南半岛,结合图4-1,说明湄南河平原的位置──中南半岛南部、湄南河中下游。○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湄南河的自然环境特征,说一说水稻为什么成为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引导学生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发展水稻生产的相关条件。○介绍有关水稻生产过程的相关资料,或播放一些录像,使学生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及其特点。如果是农村的学生,可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来分析。○还可让学生阅读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湄南河平原的人们为种植水稻还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内容点析[稻作文化的印记]1.图4-1揭示了湄南河平原在中南半岛的位置。2.土壤深厚、肥沃是许多平原的共同特征,也是宜农地区的重要条件,但气候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湄南河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一地区终年高温,夏季风从海上带来丰富的降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正好满足了水稻生长的需要。3.稻作区人口相对稠密。水稻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图4-2展现了水田景观和人们劳作的情况。较多的劳动力投入生产,使精耕细作成为这里的农业特色。4.稻作区的民居特色也与水稻生产有不解之缘。水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