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课文重点讲述了隋唐科举制度。它所焕发的活力影响着唐人的生活,显示出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给世人耳目一新,令世界向往。(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像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像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以此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通过小组辩论,以此了解隋唐科举制是进步的。通过阅读课文、讨论及历史剧表演,以此了解唐人的衣食住行情况,借此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情况,体会盛唐时代生机勃发的活力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以增强对民族的自豪感,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1):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确定依据: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的课标是“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来确定。重点(2):培养学生的辩论方法。确定依据: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辩论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良好气质。确定依据:由于本校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缺乏远大理想,因此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良好气质是教学难点。二、说学情1、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初一学生已具备收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并能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2、在课外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学生能撰写表演稿,自编、自演课本剧。3、学生已有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形成小组的意见,在组际交流中,还能进行探讨、质疑、辩论。三、说教法教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角色扮演法。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理由依据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1、导入新课时采用读书指导法因为课文这段内容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2、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设计这一情境问题,唐朝考生要赴长安赶考,应如何走?学生可以复习“假如你生活在唐朝,是杭州人,要赴长安赶考,应如何走?考哪一科目?准备什么内容?”“隋朝大运河”这一基础知识。考哪一科目?准备什么内容?”是根据教育学原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仿佛回到那繁华的唐朝,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合理想像,各抒已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知识,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目的。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辩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掌握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又抓住教学契机,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人认为科举制度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是进步的;有人认为科举制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五十少进士,是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展开辩论。有的小组可能会从隋唐科举制的作用来论证科举制是进步的;有的小组可能会从科举制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而且录取比率只有1-2%,考中机率很小,论证科举制是消极的;有的小组可能会从明清的八股取士钳制根据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辩论赛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情绪高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既有小组的交流讨论,又有组际的质疑碰撞,课堂上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式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表看法。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辩论中起引导、点拨作用。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来论证科举制是消极的。不管学生的辩论情况如何,教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应指出科举制是进步的,另外分析问题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不能用明清的八股取士来解释隋唐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