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讲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二课时讲学看地形图。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合作发现,协同学习,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而且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学习的乐趣,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3.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4.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基本概念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综合的方法,来总结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2.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可以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3.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陆地地形五种基本类型的特征。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二)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地地形要素和识别五种基本地形类型。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媒体地形图、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那么,我们生活的陆地都有什么样的地表形态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世界的地形。(讲授新课)板书一、陆地地形讲述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为了区别,人们根据高度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承转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我们用什么表示这些地形的高低呢?讲述在地理上有两种表示高度的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板书1.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演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视频演示,学生快速理解海拔、相对高度、海平面的概念,并读出视频演示中A、B、C三点的海拔和计算两两之间的相对高度。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地抓住了小部分精力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整体水平。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板书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把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活动仔细观察教材P.27~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运动比较法区别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的特征,讨论后归纳完成下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从而学会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地形类型主要特征共同点海拔高低地面起伏平原低(200米以下)平坦广阔地面起伏小高原较高起伏不大,边缘陡峻山地较高(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平丘陵较低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展示图片通过课件展示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刚果盆地等地形的风景图片,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活动对照教材P.32的世界地形图,完成P.29的活动,将找到的世界之最在地形图上指出准确位置。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洋洲)。过渡现在探测技术揭开了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不仅陆地有地形,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板书二、海底地形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