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2.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1.重点: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贡献。2.难点: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知识点一寻求真理1.出身与求学出身农民家庭,在湖南第一师范期间创立新民学会,立志探求中国的出路。2.伟大转折(1)“毛泽东”与“南陈北李”两位中国思想界巨人的接触与会晤,在毛泽东的一生中至为关键。(2)1920年,参与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完全摆脱了改良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3)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成为党的创建者之一。[概念辨析]“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紧密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知识点二开辟道路1.领导工农运动(1)从1921年到1923年,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长沙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2)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了北伐时期的湘鄂赣农民运动。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2)创建根据地: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在经历“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与朱德、陈毅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指挥红军开展游击战,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亲自起草《井冈山土地法》。(4)工农武装割据①1929年,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计划,1930年把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提到突出的地位。②红军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挽救中国革命(1)原因:党内发生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离开领导岗位;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2)概况(3)结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指挥了直罗镇大捷。知识点三延安岁月1.十年对峙时期(1)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2)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3)在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2.抗战时期(1)提议召开洛川会议,指出红军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并提出游击战争的原则,强调在国共合作中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2)1938年写下著作的《论持久战》,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3)1940年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纲领。(4)1942年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5)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会上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3.解放战争时期(1)1945年8月,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2)内战爆发后指挥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1947年10月,号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签发《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4)领导军民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主题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史论探究】史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史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使规定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