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1)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2)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4.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关键点拨]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教材互补]孔子30岁左右时……收徒授业,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地从事政治活动。(岳麓版)深化探究材料图一孔子周游列国图二孔子不仕,退修诗书思考(1)图一中,孔子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图二中孔子的活动具有怎样的意义?(3)孔子周游列国和晚年献身文教体现的共同追求是什么?答案(1)宣传自己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主张。(2)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是孔子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3)实现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理想。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内容(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重点精讲]孔子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孔子的“礼”中,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2)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3)孔子中庸思想中,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意义。[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深化探究材料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观点中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特性。(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3)孔子观念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答案(1)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2)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3)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3.教学方法:(1)注重因材施教。(2)注重言传身教。4.编修典籍: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特别关注]孔子作为教育家,打破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原则对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孔子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2.对世界(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