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课程标准重点难点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了解清末“新政”的目的、内容和“预备立宪”出台的历程和结果,认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掌握列强“严守中立”的实质;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掌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1.清末“新政”(1)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2)内容①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的机构。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④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3)评价①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②在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2.“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2)序幕:1905年秋,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3)实施①1907年夏,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谘议局。②1908年,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③1911年春,清政府在立宪派的要求下,成立“责任内阁”。(4)结果①“预备立宪”成为一种骗局,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②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特别提醒]“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预备立宪”是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一个新高度,是从器物之学上升到制度之学的具体体现。二者从经济、政治方面加深了清政府的危机,加快了革命形势的成熟。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革命思想的传播(1)人物: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2)活动①发表文章著作。②声讨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罪恶。③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__民主共和国家。2.革命组织的建立(1)主要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2)组建政党①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性质: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三民主义(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4.革命形势的发展(1)革命党人与保皇派论战,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5.革命的高潮、结果(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思维启迪](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什么?(2)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1)立宪制度与专制制度不能相容。(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1.原因:列强担心其在华的实际利益受威胁。2.表现(1)调集军队,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2)武昌起义后,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扶植袁世凯。(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袁世凯夺权。3.结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众多的志士仁人显示了可贵的斗争精神。(3)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特别提醒]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完成了预定目标,从这一角度讲,胜利了;但辛亥革命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根本目标没有完成,从这一角度讲,失败了。清末为挽救危局,清政府实行“新政”,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为遏制蓬勃的革命形势,清政府被迫筹划实行“预备立宪”。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发展,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在中国同盟会领导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宣告终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最终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清末“新政”史料①(清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