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学生用书P15])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青少年时代的孔子(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2)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后来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三十岁时,对“六经”已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2.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1)鲁国的季氏重新掌权后,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后来他官至司寇。(2)孔子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3)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没有被采纳。3.孔子的晚年:68岁时开始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提醒]《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内容(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特别提醒]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2.教育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3.教育内容(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书》《礼》《乐》。(2)后来为使学生成为“君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4.教育方法(1)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2)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5.整编古籍:孔子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特别提醒]孔子是我国儒学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他在古代教育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也是深远的。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1)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2.对世界的影响(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思维启迪]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1)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儒家文化?提示(1)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主要目的: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2)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