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应学生用书P74一、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使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地位: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4)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①“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②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酷的掠夺性和欺骗性。③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阶级关系(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又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2)农民阶级:改革后的农民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此农民反抗斗争不断。(3)民粹派形成及主张:①形成: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②主张:反对农奴制度,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认为知识分子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③局限:民粹派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④发展:民粹派遭到沙皇镇压后,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对沙皇的暗杀。三、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不同点性质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结果改革取得了成功改革最终失败相同点背景都是工业革命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方式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都受到了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作用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农奴制下,耕作的方式很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农奴大都目不识丁,生活十分贫困。地主愚昧粗鲁,不求进取,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说明了()A.农奴制下农民生活很安逸B.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C.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贫穷落后的根源D.农奴制勉强能够适应俄国的社会状况解析:选C材料主要反映出在农奴制下,俄国生产力难以发展,农奴制成为俄国落后的原因,故C项与题意相符。2.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是()A.十二月党人B.地主阶级革命派C.守旧派知识分子D.激进派知识分子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思想主题是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因此答案只能从A、D两项中选择,同时材料表明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言论,因此可以排除A项。3.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A.维护农奴制度B.废除农奴制度C.推翻沙皇专制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解析:选A做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的主旨:废除了农奴制就会出现许多负面问题,反映了他维护农奴制度的基本观点,故A项符合题意。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解析:选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