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目标导航]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观条件。(重点)2.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全面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3.结合背景和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利益的。(重点)4.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难点)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大变革时代——时代要求(1)经济上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①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增强,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②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3)思想上①儒、墨、法等派别纷纷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形成。②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2.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主观条件(1)秦献公变法①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②把国都由雍迁至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等。(2)秦孝公求贤:向全国下“求贤令”,吸引各方有识之士。(3)商鞅立志变法①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得到赏识。②实行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政策,收到良好效果。③商鞅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易错提醒]不要误以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就是历史的大倒退时期,在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中国经历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都在进步。[重点精讲]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二、强国之术——商鞅变法的措施1.主要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中心环节: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3.主要内容时间内容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①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赋役;②凡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致家贫者,罚没官奴;③严禁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④以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百姓来秦国开荒(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①军功越大,爵位越高;②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③对私斗者,按罪处罚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2)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3)统一度量衡(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①禁止请客行贿之风,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②推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思维点拨]1.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顺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潮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所有成功改革的根本原因。2.废分封,行县制的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易错提醒]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3.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4.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5.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知识图示]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史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①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