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一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问题解答人民版必修1▲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b)(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①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b)(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2)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b)(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c)(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③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b)(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3)内容: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bb)(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