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百家争鸣》学案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治国理念“仁”,“为政以德”“仁政”礼法并施民本思想“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2.⑴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百家争鸣。⑵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学成为显学的原因?①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稳定社会、安抚人心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②儒家学派“仁”“礼”等思想,有利于创造、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受到人民的欢迎,也能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③儒家学派顺应历史的发展,不断创新改造,使之能够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⑶、诸子百家思想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试从儒墨道法四家学派核心思想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儒家: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礼法并施。---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依法治国。道家:辩证法思想;天人不相胜。--辩证的看待学习、生活、事业上的顺境和逆境。可持续发展观。墨家: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博爱与和平发展观,节约型社会。CDDCDAC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答案1.(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2.调和→对立,王道→仁政,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善论”→“性恶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儒家思想的演变4.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只有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巩固练习】1——5ACBDC6——8DDC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DDDDDCBB高度发展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与组织,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明,是我国古代科技逐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科学家的刻苦奉献精神等。转为停滞的原因: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第4课宋明理学参考答案1、封建道德规范与等级秩序;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2、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属于“理学”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影响都压制、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方法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内心反省3、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势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迁移运用](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参考思路: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