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2.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人口跨洲迁移。(3)“二战”后:外籍工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3.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4)城乡间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具体内容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政治因素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他因素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1)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注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是从内地迁往沿海,从山区迁往平原,从农村迁往城市,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2)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注3】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对应学生用书P2)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4)个人动机和需求。3.构建相关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关系(一)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二)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三)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1.产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特点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