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如图的三把利剑,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完了。其史论、史观和史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英雄创造历史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④领导阶级的先进与否,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根据引文“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可知,突出了资产阶级的作用,故④正确;“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完了”体现了三民主义的巨大作用,代表了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愿望,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抗争与探索,故①正确;材料中的图片(代表三民主义的三把剑相互交错)可反映出③。答案C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解析由时间限制可以排除A项。由“创举”可以排除B项,由“变局”可以排除D项,只有C项符合上述三个限定词。答案C3.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③认为推翻清朝的统治带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解题时可以结合各选项阅读材料逐项分析。孙中山关于民族革命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应排除①项。答案B4.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是()。A.缺乏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B.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C.政府内部有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D.没有采取措施扫除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解析当时的孙中山寄希望于得到外部资本主义国家和内部封建残余势力的支持,从而最终导致革命果实的丢失。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析辛亥革命结束的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6.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顺应的“世界潮流”是()。A.民族主义B.政治民主化C.社会主义D.经济全球化解析结合孙中山的阶级立场和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综合分析,只有B项符合题意。答案B7.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是()。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②平均地权③反对民族压迫④节制资本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题目中所提供四点中②和③均为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故可排除。答案B8.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解析此题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是因为,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就解散了国民党,所以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都不是国民党领导的。三次斗争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捍卫民主共和政体而进行的斗争,从反帝反封建的最终任务来看,都失败了。体现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答案A9.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军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C.与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D.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解析题干中提出的限制条件有两个,一是武...